应姓的家谱文献

宋理宗赐封宁波蜜岩显爵应氏宗谱十卷,著者待考,始修于(公元1249年),民国三十六年(年1947年)精修铅印本六册。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。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,首一卷,(清)应荣富主修,应全堂编纂,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(公元1788),清咸丰五年(公元1855)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。

鄂伦春族改韩姓,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,亦称卡日基尔氏,世居雅鲁河流域(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),后多冠汉姓为韩,哈尔卡拉氏,世居雅鲁河(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),所冠汉字姓韩。得姓始祖 韩虔,姬姓,韩氏,名虔,晋卿韩武子之子,战国时期韩国国君,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。

孔子的姓氏为孔。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鄙人姓应,请问应姓的起源,与发展分布,其姓有何名人.

1、得姓始祖:应叔(侯)。应姓源出自姬姓。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应叔被封为应(今河南省叶县西北应城,一说今河南省省鲁山东部)侯,人称应候。应候的子孙以封地为姓,称为应氏。在古代,应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汝南。故应叔(侯)的后世子孙尊其为应姓的始祖。 迁徙分布 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

2、源于姬姓,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,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(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),称应侯,伯爵,建立了应国。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,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,称应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应氏正宗。

3、应舜臣、应旸、应劭、应顺、应垕等。应舜臣:宋代婺州人。字仁伯,少卓荦不羁,及长,笃志向学,庆历年间(公元1041-1048年)进士。官至洪州知府。应旸:字德琏,三国,魏文学家,汝南人,应珣之子。曹操征之为丞相掾,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。曹丕称其才学足以着书,为建安七子之一。

4、应材(?-1180)字伯良,岩后人。绍兴二十七年(1157)进士,授衢州教授。后潜心钻研理学,造诣甚深。宋隆兴间,朝廷下诏求贤,应材被举荐,升任兵部架阁文字,掌管帐籍机密文案。后因老成持重,端庄谨严,被帝选为太子春坊,总管东宫内外庶务。宋淳熙初,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。几年内,边境平静安定。

5、应垕(986-1057)江西省宜黄县神岗人。宋代天文学家。自幼聪颖好学,勤于分析思考,精通经史,却淡泊功名。毕生精研天文历法,探索天象奥秘,推算宇宙星体运行变化规律。著有《天象义府》9卷、《浑天左右全体星图》等书,书中图文并茂,内涵丰富,“于象数之外,得精义所在”。

6、来源有二 出自姬姓,周武王姬发之后。武王克商后,封其第四子于应(今 河南鲁山县),为应侯。建立应国。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,遂为应 氏。 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,也有应氏。应姓望族居汝南(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)。

应姓的迁徙分布

1、应姓的分布:“应”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、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、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,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,遍布国内各省。1,辽宁普兰店: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。

2、应姓迁徙分布 应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平顶山、浙江东阳、永康、台州仙居等地。历史上,应姓人口还流迁至国内各省。具体分布包括滍阳应氏、南顿应氏、大田里应氏、仙居应氏、关东应氏、峡阳应氏等。

3、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(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),为应侯,子孙以封国为姓,遂为应氏。 历史上,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。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。 迁徙分布 1,滍阳应氏。滍阳,应国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,发掘出大量文物。 2,南顿应氏。汉代有南顿应氏。

4、应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和项城市北的芝英镇、下各镇贞东部以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。历史上,这个姓氏的家族不仅在当地聚居,还有不少迁徙到其他省份。例如,吉林东丰县的黄河镇丰源村和东丰镇,辽宁普兰店的城子坦镇应家村,河南郾城的黑龙潭镇等都有应氏家族的聚居地。

5、应姓迁徙分布 1,滍阳应氏。滍阳,应国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,发掘出大量文物。 2,南顿应氏。汉代有南顿应氏。南顿,在今河南省项城市北50里。 3,大田里应氏。东晋时,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,占籍于婺永。

6、迁徙分布 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应姓大族其主要分布在: 滍阳应氏。滍阳,应国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,发掘出大量文物。 南顿应氏。汉代有南顿应氏。南顿,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。 大田里应氏。东晋时,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,占籍于婺永。

应姓家谱文献

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。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,首一卷,(清)应荣富主修,应全堂编纂,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(公元1788),清咸丰五年(公元1855)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。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慈溪市环城南路108号励双杰处。

鄂伦春族改韩姓,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,亦称卡日基尔氏,世居雅鲁河流域(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),后多冠汉姓为韩,哈尔卡拉氏,世居雅鲁河(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),所冠汉字姓韩。得姓始祖 韩虔,姬姓,韩氏,名虔,晋卿韩武子之子,战国时期韩国国君,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。

孔子的姓氏为孔。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姓“应”的人怎么称呼自己?

应(拼音:yīng,yìng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(常用字)。此字本义一般认为是“理当如此”,作助动词,读yīng。西周金文以“(鹰)”为“应”,战国文字加“心”分化出“应”。应又读作yìng,指由相关事物引起的回应,引申指接受、答应,又指随身相和或另外也指对待、应对。

如果是直接问“你姓什么”就直接回到“姓*”;如果是问“您贵姓”就要回到“免贵姓*”以示尊重。在日常的生活中,在称呼自己的时候,往往还是要谦虚一点的,所以很多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,都会说免贵姓什么,这样是一种谦虚的称呼,也是一种对对方的尊敬。

在下/在下某某: 一种谦虚的自称方式,表示自己的尊卑。贱名: 一种谦虚的自称方式,常用于拜访有地位或尊贵的人物。子/儿: 可以使用“子”或“儿”来称呼自己,表示年轻和尊卑。门生/弟子: 若是拜访老师或长辈,可以使用“门生”或“弟子”。谨遵: 一种谦虚的自称方式,表示尊重和敬意。

我、吾、俺、咱、余 我拼音:wǒ 释义:自称,自己,亦指自己一方:我们。我见(我自己的看法)。我辈。我侪(我们)。自我。我盈彼竭。吾拼音:wú 释义:我,我的:吾身。吾国。吾辈。姓。俺拼音:ǎn 释义:方言,我,我们(不包括听说话的人):俺要上学。

我们在看古书,、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,又有字、号的情况,有时还不止一个号,不同的场合,有不同称呼。这又是怎么回事。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,主要讲一讲姓、氏、名、字、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。